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质检访谈 » 人物访谈 » 正文

实现“中国制造2025”,行业协会大有可为 ——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副秘书长李建军访谈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21  作者:高屹  浏览次数:662
核心提示:   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位于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一处幽静的院落中。8月初的一个下午,QC记者专程拜访了协会的李建军副秘书

 


     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位于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一处幽静的院落中。8月初的一个下午,QC记者专程拜访了协会的李建军副秘书长,进行了一次近两个小时的访谈,谈话范围广泛,气氛热烈,李副秘书长博学多识,儒雅健谈,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China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Welding Association ,缩写 为CECWA)成立于1984年,是国家民政部批准和注册的国家一级协会,受国家住建部直接领导,挂靠在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目前,协会会员单位(企业)涵盖了19个中央部委、行业和集团总公司,主要包括:建设部、水利部、 中国冶金工业系统、中国有色工业系统、中国电力工业系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协会在行业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推动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下是我们整理出的访谈内容:

QC记者:李副秘书长,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的情况,好吗?

李副秘书长:好的,我是陕西咸阳人,一直在石油系统工作。退休后在原单位返聘任职,在协会是兼职,后来考虑为了集中精力做好协会的工作,就辞掉了那边的工作,现在专职在协会了。我的职称是教授,在原单位已经培养了三代人,一开始授课,后来主要是带项目,在西气东输的一、二线等管道工程干得时间比较多一些,主要是从事输油气管道、站场、管道维抢修、海底管道焊接工艺研究和焊工评定考试等工作,同时参加协会相关工作十多年。

QC记者:对焊工进行培训和考试是件好事,请问协会是怎样主动承担起这一责任的?钢结构焊接关系到建筑及人身安全,这方面你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李副秘书长:我们焊接协会的焊工考试属于行业自律的范畴。因为国家在有些领域是要控制的,比如在压力管道,压力容器、以及象电梯、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焊接上,国家要求严格,作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正常情况下焊工要有三个证书,一个是人社部门考试颁发的焊工等级证,分为五个等级,它是和工资挂勾的,另一个是安全监督局颁发的安全操作证,相当于安全上岗证,这两个证要求是必须有的。另外第三个证是国家质量监督局颁发的压力管道压力容器焊工资格证,它没有等级之分,只分为合格与不合格,要考的项目很多,焊工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技能和工程要求,需要哪项就按国家考规考哪项。

   目前在工程建设的钢结构焊接中,由于国家没有相应的认定与考核,焊工队伍比较混乱,局面有些失控,曾发生过坍塌、断裂等事故。我们协会由于对钢结构涉入的比较多,发现的问题不少,为了钢结构行业的自律,协会进行了钢结构焊工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做了多年了,在中建和中冶的建设工程中,如北京鸟巢体育场、京港澳大桥、深圳的平安大厦和正在建设的北京标志性建筑北京尊等大型建筑物都要求我们去对焊工进行培训和考试。这项工作不是国家强制的,是我们行业自律的。焊工没有经过考试,不能随便进行焊接作业,否则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不允许的。国内已发生多起由于焊接问题造成的坍塌事故,象内蒙古那达慕大会会场、四川彩虹桥坍塌等都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些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焊工操作有问题,这些工程,大多都没有经过焊工上岗考试。在焊接这样的行业管理中,国家有空白,如果协会不去补充,就会酿成很大的恶果。所以为了行业自律,为了工程的安全与质量,我们协会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在很多工程建设中,我们参与了质量管理或监督、检查,有一些焊工也通过了我们的考试认证。

QC记者:在工程建设中发生的焊接事故,主要是人为因素还是技术因素造成的?有材料、设备和工艺上的问题吗?我们与国外焊接技术先进国家相比有多大差距?

李副秘书长:不仅仅是人为因素,咱们现在也存在技术上的难点,比如说大跨度呀,大厚板呀,一个支点上多个接点的焊接。我们的焊接技术不尽然都是先进的,有些地方与国外相比的还是有差距的。但在某些焊接领域,我们还是先进的,你比如管道焊接,我是搞管道的很清楚啊,咱们国家在世界上还是领跑的。在钢结构的焊接上,咱们的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一般,一个球型接点上有七八个支柱,应力很集中的一个焊接,这是非常难做的。还有一个是应用高强钢,咱们一般都是Q345,国外都用到Q460了,国内460的应用比较少。钢材的级别越高,它的强度越好,整体的重量也轻许多,材料厚度也薄许多,焊接量也相应少了。但是高强钢在焊接技术上有一定难度,自然环境下焊接本身也是个冶炼过程,要保证它的强度和韧性,要保证一定的参数是很难的。

   所以要保证焊接质量,钢材生产、焊接设备、焊接材料、焊接方法、焊接工艺都需要相互匹配,只要有一项匹配不好,出来的焊缝就有可能不合格的。即使是一个高水平的焊接技师也一样,比如拿铸钢和工具钢放在一起焊接,它们的强度、韧性和材质都有区别,技师就算有好的技术,但你没有好的焊接材料和焊接方法,焊出的焊缝质量仍然达不到要求。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无米只有巧媳妇不行,有米没有巧媳妇也不行。所以我们十分重视焊工的培养,因为在焊接质量上,人为的因素还是很大的,包括个人的焊接水平和执行焊接工艺的能力和自觉性。

QC记者:协会这项工作做得很好很到位。咱们协会名称叫做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请问协会是如何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工程建设当中去的?

李副秘书长:我们面对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比较多,虽然国家对工程事故报道的比较多,认识也比较高,但是改变的进程比较慢。主要是各部委各管一块,分工不清,缺乏协调,执行起来中间就会有间隙。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由质量监督局来管,可钢结构谁管呢?没人管,尽管我们呼吁钢结构的焊工是如何重要,应如何制定准入,应如何规范化管理,但没有作用。在这种局面下,协会作为行业组织,有必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针对出了事故,难以追责,无法追责的问题,我们现在就在工程中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包括作业前焊接材料的复检,如母材、焊材达不达标,焊接工艺评定试验,看能不能达到质量要求。我们对焊缝要进行无损检测和破坏性(有损)抽查检测以及金相检测。对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的检测更加严格,全部要缝缝检测,我们在东北有一条管线,先检测了一个口,经检测不合格,后来检测了八个口都不合格,接着做了较大距离检测,有30多公里不合格,整个切了下来,大概损失了几千万,然后再重新铺管焊接。当时的焊接单位、无损检测单位、还有监理和甲方都被进行了处理,施工单位和检测单位全部被清除出场。

   较压力管道和容器相比,比较难检测的是钢结构。施工人员白天施工,检测单位晚上检测,这样不影响施工进度。关键问题是钢结构所处的环境、位置和结构往往造成检测的不便,由于钢结构检测时一般采用目测,这样差距常常就会比较大,比如目测螺栓是不是焊透了,由于目标小距离远,看清楚非常难。有些结构的位置很高,人和设备根本无法上去。还有多节点、异形、大厚板建筑物,检测难度非常大,检测起来也是很麻烦的,因此,如何把好质量关,对钢结构来讲,是非常难的,非常重要的,也是目前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QC记者:当前焊接技术的难点在哪里?是不是在船舶制造中对焊接技术的要求比较高?

李副秘书长:也不尽然,焊接技术的难点不仅存在于船舶制造中,其实对各种异型结构、不同壁厚,不同钢种的材料进行焊接时都会有一定难度,比如如何控制它的变形,热输入量,焊接效率,包括管道焊接和结构钢焊接都存在这些问题。对不同材质的焊接,象铸钢与铸铁,铜和钢等异种材料的焊接是有大难度的。另外焊材也要跟得上,复合材料,里外层钢种不同,焊接方法也不同,不同的母材选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和焊接材料。

QC记者:这几年国家调控房地产,建筑业持续低迷,钢结构行业是不是受到了一定影响?

李副秘书长:建筑业这几年调控,发展是不如前些年快了,但一些标志性建筑还是没有间断的,比如在中央电视台那边新建的地标式建筑——中国尊,我们协会就参与了该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

QC记者:在这样经济低速增长的调整期里,我们协会主要都开展了哪些工作?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之后,协会有没有一个总体的设想与规划?

李副秘书长:在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之前,针对“工业4.0”,协会就参与了“智能制造”的研发工作,组织会员单位和一些专家开展了这方面的专题研究,来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我们去了一些企业调研,经过半年时间的走访考察,发现我们距离制造强国的差距确实很大,国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适时推出了提升国内产业的“中国制造2025”。我们基础比较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我们工业自动化的程度不高,基础工业不雄厚,不扎实。国内有的尖端搞得好,获得了一些专利,填补了一些空白,但基础薄弱,比如基础加工,材料制造等方面不很理想,所以现在工业一下子就上升到一个高度,很难的。我到一些企业搞智能化设计,和一些专家探讨的结果一致认为,一下子要跨出这个步子是非常难的。我们可以做些基础的工作,比如在焊接方面多做些事情,把焊接设备,焊接机器人,焊接自动化和一些辅机控制怎样搞上去,从这方面去推进。我国在计算机工业控制与设计方面也是个薄弱环节,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小。国内在智能化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一家焊接技术公司,为企业做了一个项目,原来车间需要三千焊工,经智能化改造以后,只需要用三百个焊工。结果生产成本降低了,效率和质量都提高了。可这样的事例在国内还是太少了,凤毛麟角的。徐工在焊接技术上寻求焊接专家的支持,采用了群控焊接技术,就是把四五百台焊机用中央控制系统统一进行管控,可以控制焊接的整个过程,系统可根据焊接材料,技术和工艺的不同,执行不同的操作指令和焊接工艺。

   国内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标准不够完整和全面,部分标准陈旧老化更新不够及时,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不一定接轨,标准不统一不健全,这对行业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我们应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编制健全、完整的、统一的、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标准。为此,我们协会成立了标准委员会,将钢结构的标准做为一个突破口,正在着手进行焊接标准体系建设。我们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应该积极组织参与焊接标准对标、提出标准编制计划和标准编制,以前的钢结构焊接规范、人员资格标准(作为协会标准已发布)和焊接规程标准(作为国家标准已发布)就是我们协会制定的。目前,我们想从整体架构和体系上做文章,把我们的行业标准做成世界上最先进的,最有科学性的标准,并最终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接受与推广。这样的标准体系并不是越高越好,它要建立在合理,先进和科学的基础上。盲目地追求高标准会损失很多东西,生产周期、生产成本与标准有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作用,在科学合理保证焊接质量和工程要求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标准,标准有一定的时段性,正常情况,2-3年应进行修订一次。标准一旦发布执行,标准的执行一定要严格。

   我主持制定了几个标准,其中一个国标《钢质管道焊接与验收》GB/T31032标准,一开始是企标,后来是行标,现在已经是国标了,这个标准和美国石油协会的标准基本上是等效的。我认为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当首先有一个整体的框架与构想,然后缺什么补什么,国家相关单位出面组织一些有实力的协会和企业合作做就更好了。

QC记者:从事这项工作需要协会和企业都有这样的人才,协会里象您这样的资深专家多吗?

李副秘书长:还不够,协会里现在的情况是,青黄不接,要做这件事,还需要动员会员单位的专家一块来做。我们协会有十几个人,年纪比较大的较多。年轻人认为协会不在国家正式编制,一般都不愿意来。这也是协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QC记者: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协会,协会的工作担子会更重,协会与政府脱勾已喊了很久,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李副秘书长:我们一直在自己养活自己,国家没有给我们一分钱。有一些吃皇粮的,有些协会国家给他们拨一些钱。协会没有钱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协会在智能制造上提出一些项目,就是苦于没有资金和人才。我在石油协会做项目时曾尝试过企业与学校联合的路子,资金由企业来出,学校有人才和技术,很快就能拿出科研成果,即能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又能形成国家专利和国家急需的专项技术。

   我曾做过一个项目是管道自保护药芯焊丝,那时自保护药芯焊丝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生产,全部需要进口,价格完全由人家独断。我当时非常着急,难道中国人生产不了这个吗?我就和金桥焊材有限公司一块研究,用了四年时间,这期间我都是无偿为他们反复做各种试验,经过不断地试验、改进,再试验和再改进,最后研制成功了,经验收和鉴定,直到现在,这个产品始终在各项评标中基本上都名列第一,无论在质量和价格上都第一,美国没办法了,我们的产品比美国的价格低了四分之一,他们的产品只能有价无市了。现在我们的产品占了国内市场百分之八、九十,还荣获了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企业现在每年产量都在数百吨,已形成了自己的专利。这是我最感欣慰的一件事,四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QC记者:原来在企业可以扎扎实实地做事情,现在到了协会是不是有种有力使不出的感觉啊?

李副秘书长:是有这种感觉,有难度,就是有好的项目也落不了地。首先是项目,企业有好的项目未必给协会,即使给了,我们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去做。还有就是国家要求协会在所有的项目中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要以服务为目的。但协会没有营利,今后也就没有了发展的后劲,没有了启动新项目的能力,这怎么办?

    我们现在的工作主要从标准入手,先从体系构架上着手,再去制定具体的标准。我们动员了全国许多力量,吸纳了一些基层骨干参与进来,编写了一本《现代实用焊接手册》,这是一部五百多万字的大型手册,化工出版社把它作为重点图书推出。我主编了其中管道部分的内容。

QC记者:咱们协会有专业委员会吗?具体为服务企业都做了哪些工作?

李副秘书长:有啊,我们有十几个专业委员会,每个行业都有分支机构。在服务企业上,有焊工培训和资格认证,还组织了焊工、无损检测和冷作板三项全国性的比赛,每项比赛的前三名都可以获得人社部颁发的“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是国家二级比赛,每两年一次,我是焊接裁判长。另外还有技术交流会,每年都进行优秀焊接工程创建活动,举办三十多年了,设一等奖和优秀奖。由各级分会层层进行征集,推荐和评审,然后经协会初审,由专家做终审,最后公示。创建活动受到企业的欢迎,也成为有些企业招标中重要的参照条件。协会还进行四新技术(即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请来一线骨干,技术专家和科学院院士做报告,同时还进行一些国际性的技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几年来我们出访了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焊接技术交流。请来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技术专家和企业界人士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了解国际焊接技术最前沿的信息。协会还积极参与推进智能化工业制造和配合人社部进行各种技术培训等工作。

QC记者:工程现场的无损检测是由我们自己做,还是委托其他单位来做?

李副秘书长:是由检验机构来做,国家现在提倡第三方检验嘛。有这样几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单独招标,由业主对某个项目单独招标,还有一种方式是EPC,就是工程总承包(设计、采购和施工)的方式,它可以是由乙方来组织的,如我们中石油在施工中,一些管道工程由管道局来组织EPC的。在中石油和冶金这两个系统里,第三方检验制度很健全的。即使小型工程不采用第三方检验,由施工方自行检验,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因为现在施工实行的是终身责任制,出了问题一样能够追责。

QC记者:在质量控制方面,我们国内企业做得不到位。我到过一家央企,生产钢管的,当上面来检查时,产品就经过探伤机和水压机过一下,平时就干脆不过。这种现象很普遍,您是怎么看的?

李副秘书长: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遗憾,我们不光要成为一个生产大国,也要成为一个质量大国,质量强国才行,当你制造的东西成了质量差的代名词那就麻烦了。我们应该向“两弹一星”学习,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打造高精尖的东西,在质量上面来一个大的提升。

   在基础制造业我们比较差,比如汽车产业我们与国外相比就逊色不少。国外企业能够扎扎实实地做,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例如“德国制造”给人的印象是先进,耐用,技术全面,加工能力强;“日本制造”给人的印象是设计美观,产品精干,实用,性价比高。尽管日本产品使用周期短,更新换代快,但基本上可以达到使用寿命。但我们也不要气馁,要看到希望,努力追赶。在许多领域我们也具备他们没有的优势,比如我前面提到的管道工程上,我们在技术水平,施工能力上都不比他们差,西气东输中我们采用X80钢,总长八千多公里,大部分都是我国自己生产的。我们建设的X80管线里程是国外管线长度的总和还多的多,工程中我们的自动焊都上去了,他们有的还没有。可以骄傲地说,这一领域里,我们在世界上是领跑的,在其他有些领域,如在航天和军工等方面,我们在世界上也是具有先进或领先水平的,只是普遍来说少了一些。在工程建设方面,象中央电视台钢结构那样的难题,在世界上也都不多见,最后全部是我国施工方自行解决的。

   但我们要看到自己存在的严重不足,这需要从观念和体制上去加以解决,在日后的发展中,在技术的跟进与提升方面,政府应有效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激发我们企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深刻认识到产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QC记者:我们国内生产焊接材料,设备,钢结构等企业中,是国有企业占主体还是民营企业占主体呢?

李副秘书长:焊接材料和焊接设备企业,国有企业都不占据优势。在钢材等金属材料上,由于近几年高污染高耗能的中小企业关停并转,冶金钢材基本上都以国企为主。钢结构近年来,生产还是国有企业比较多。

QC记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钢材的质量可以过关了吧?焊接设备在质量和应用上现状又如何呢?

李副秘书长:钢材上,中上品的我们都能生产,高精尖的还有距离。日本和德国的高端钢材都做得比较好。现在国际和国内焊接设备都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尤其在发达国家,由于人工成本的上升,开始推广使用机器人,机器换人。中国现在正走在初级阶段,国内也面临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有的焊工要价太高,甚至漫天要价,许多企业老板开始考虑使用机器人。国内在机器人的制造与应用上与国际上有差距,国家应该重视这个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我国在高端材料(如耐磨材料)和加工能力(如加工精度)上都有待提高,如在机器人的操作精准度上,一些国产焊接机器人,在操作方面,精度方面还不够理想。机器人应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亮点,也是将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QC记者:我们口头上总在喊“科技创新”,但实际对企业支持的力度还是不够,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您怎么看?

李副秘书长:现在是有这些问题呀,说到底还是受利益驱动,一味地追求行业或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有些企业忽视了质量和技术的提高。我觉得,国家如果给协会一些必要的职能的话,情况会好一些,比如协会参与企业的质量管理,因为是专业协会,抓质量肯定会抓到点子上,政府做为行政部门在专业管理上必然会有缺陷,如果委托协会进行质量跟踪,系统建设和工程质量的考量,协会就知道怎样去做。但由于现在协会不具备这个职能,即使你参与进去,也没人重视你,没人理睬你,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QC记者:政府职能下放给协会,这是以后发展的方向,请李副秘书长做一下展望。

李副秘书长:如果给协会相应一些职能的话,我相信在诸如质量控制,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等方面,情况都会有所改观。李克强总理在许多地方有过类似的讲话,但是落地的不多,没有可操作性,在管理上还是不到位,不明确。各部委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有所为,有所作为,不能“不为之”也行,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怠政”,应当承担责任,这种局面,说到底还是体制问题。

   从另一个方面讲,企业也要自扫门前雪,去着手解决自身的问题,把技术、市场和能力都提升起来,“等、靠、要”是不行的。要等到体制全部到位再去做事是不现实的,要努力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我觉得民营企业的情况比较好,发展趋势不错。国有企业存在很多问题,情况不容乐观,大型国企存在大面积亏损。如果给与民营企业更多的权利和必要的发展空间,可以促进社会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将来的社会一定要实现智能化。智能化的一个特点就是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开发和应用,这一步我们迈得不错,但还要继续往下走。政府不要抓权不放,要定政策,抓监督和执行,企业具体去做。现在我们协会就在和企业联合做一些项目,促成企业与大学合作,企业与研究单位合作,用句俗语说,就是“拉郎配”。通过这些举措,协会想扎扎实实地为企业做些实事,尽自己的可能发挥出协会更大的作用,真正落实“中国制造2025”。
 

采访临近结束时,协会办公室侯敏主任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现在我们协会的许多设想和计划都在慢慢落到实处,很快会开花结果的,你们明年再来协会,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

李建军秘书长希望我们行业媒体与协会和企业密切交流与合作,成为协会与企业间的纽带。他最后强调说:实现“中国制造2025”,我们行业协会大有可为,其实各行各业和每个人都大有可为! (高屹/文)

 

 
[ 质检访谈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Notice: Undefined variable: maincat in /data/home/qxu1650200186/htdocs/file/cache/tpl/article-show-interview.php on line 88
商家商品展示
推荐质检访谈
点击排行
按分类浏览

Notice: Undefined variable: maincat in /data/home/qxu1650200186/htdocs/file/cache/tpl/article-show-interview.php on line 123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京ICP备 12009517号-5
Processed in 0.041 second(s), 13 queries, Memory 1.71 M